亨曼画廊外部

2019年4月26日晚,亨曼画廊最新展览呈现了徐新武个人艺术项目《通道》。艺术家在绘画、装置等形式上都有所探究,作品中混沌、未知、磅礴的意向景观建构了通往世界的通道。

本次展览由易雁担任出品人,崔付利担任策展人,寇晓担任展览统筹,康可琦担任策展助理,呈现了艺术家六幅加上作品及现场创作的墙面绘画。

艺术家本地创作

展出作品

徐新武的绘画有一种陌生感,这可能来自于两个因素。首先,他的绘画与目前主流的绘画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与目前常见的对“物”的去意义化、去叙事性的绘画方式相比,徐新武作品中也有日常可见之物的出现,这在他以往的作品中是很少出现的。但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徐新武作品中的“物”抽离了其原本的能指意义,比如作品中“花”、“鞋子”、“身体”等形象的出现,尽管这些形象都保持着某种视觉来源的真实性,但在徐新武绘画中神秘、未知、混沌的气质中被赋予了某种意识感和神圣化。

展览现场

这与传统意义上以商品拜物为核心的消费诅咒是背道而驰的,徐新武的目的绝对不是对物的迷恋,而是他经验感知中精神形象和物质形象之间的关系模式。在策展人崔付利看来,这更接近罗兰巴特《神话学》中对“神话”的界定“它不是一件物体,而是一种意指作用方式,一种形式。”徐新武通过解构“物”自身所依赖的语境,并建构了一种陌生、神圣的“物”与“场域”的新秩序。可辨识的物与神秘的场域的并置也使得徐新武的绘画中保持着一种游离、暧昧的状态。

艺术家徐新武

展览现场,艺术家徐新武表示,从去年8月份在上海的个展“乱纪元”到今年2月份的“连接”再到这次的“通道”,徐新武试图探讨混沌之下的关系。如果前两次侧重在装置和绘画与装置交叠的话,那么这次就亨曼画廊这一空间,艺术家展开了结合空间的绘画。展示架上绘画的同时,也有艺术家在现场创作的被称为“副空间”的墙面作品。“这三次展览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递进关系,在叙事逻辑上有所衔接,但每次根据场地的不同又有所变化,这次我也根据场地进行了本地创作。它就像进入另外次元的通道,从其中可以看到我所描绘属性的场景。”

徐新武谈到,这批展示的小幅作品是自己刚到上海换了工作室时创作的,手法相对轻松有趣,用有意思的图像让自己的状态也得到放松。“轻松不代表随意,可以说是更加准确的在把握创作的节奏,回归到绘画性。”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有意的保留了绘画过程的痕迹,且进行与传统手法不同的叠加方式,把最亮的颜色最先画,最暗的放到了画面的最后一层。“所有形体都没有预设,随着绘画的过程而生发,观众也可以看到画面中笔触的层层覆盖。层次与层次之间的时间性,笔触与笔触之间的绘画性,我试图让绘画呈现出本身的魅力,回到肌理本身,用笔触和质感打动自己,并打动观众。”

《M-54》 徐新武 60x45cm2017年 布面丙烯

《M-52》 徐新武 60x45cm2017年 布面丙烯

《M-59》 60x45cm2017年 布面丙烯

“我的画面有点异次元的状态,呈现出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抽离感。我也希望画面中的想象力和画面之外指涉出的不同属性,让观看对象根据各自的背景而延展出不一样的想象空间。消解图像定向信息的传达,输出更加开放性的信息,让画面成为交流的平台,是我想要传达的属性”,这批以《M》命名的系列创作,可以是“秘密”,可以是“魔法(magic)”,类似这些名词一样,艺术家所传达的超越现实,科幻、有趣的创作,也呈现出徐新武内心的情感环境表达。

策展人崔付利导览作品

艺术家作品中的陌生感与其个人的方法实践同样有着极大的关系,他近两年的创作似乎有意回到绘画自身的自主性和平面性,解除了形象再现的各种束缚,总之他不会过于强调图像的物感和意义。“我与其他批评家、策展人对徐新武作品中‘去叙述性’的评价有所不同,我个人认为他作品中恰恰是存在叙述性的,只不过这种叙述性更为隐蔽,或者说他的作品中本身就建构了某一隐喻空间的共时结构,而这一评价的依据就在于前面我提及的他作品中图像视觉来源的真实性。”崔付利表示,徐新武作为近几年在绘画领域实践和探索中极具个案研究价值的艺术家,希望通过此次个人艺术项目为观众认识以及理解他的艺术创作打开一个“通道”,也可以为亨曼画廊接下来的绘画艺术个案研究项目打开一个新的通道。

现场嘉宾合影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