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5日,为纪念杨云龙先生诞辰100周年,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水云映彩——杨云龙水彩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杨云龙水彩画作品80件,通过“往事依稀”“青山如是”“岁月静好”“无相之境”四个单元,全面展示了艺术家的创作历程。

青岛 38x25cm 1956

志愿军雕像 32x24cm 1956

青岛海边 35x25cm 1957

苏州城门 37x28cm 1957

杨云龙,1919年5月4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诗书世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专,1952年后历任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教授、西画教研室主任。1985年南师大国内首次招收水彩水粉画硕士研究生,杨云龙成为国内首批水彩水粉画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开启了国内水彩画高端人才培养的先河。杨云龙在高校任教数十年,先后教授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等课程,是我国着名的水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艺术创作上,新中国成立后,杨云龙在教学之余,用画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的文艺方针,表现新中国各个领域的营建成就。改革开放之后,杨云龙迎来水彩画创作的春天,他的水彩画作品《春风》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

在杨云龙声名日显的时候,恰逢新世纪到来,而他也在水彩画之路上进行了全新的实践和创新。他以八十多岁高龄,开始探索水彩表现的抽象风格,创作了一大批抽象的水彩画。

小白菊 26x20cm 1958

小菊花 36x25cm 1963

碱洗池 44x58 cm 1964

摩托车整装 56x75cm 1964

展览第一单元“往事依稀”中,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杨云龙走进工厂,走向农村,表现新中国的工业成就,社会主义农村的崭新图景,以及翻身做主人的工农形象。

第二单元“青山如是”,主要展示的是杨云龙的风景写生,这也是艺术家生命轨迹的呈现。杨云龙是一位勤奋的写生画家,善于捕捉自然的微妙变化,将水与彩的融化之妙直通自然之微。

女儿罗丹 36x33cm 1981

景 40x50cm 1983

边疆之夏 50x69cm 1999

萧瑟秋风 64x44cm 1999

萧瑟秋风 28x36cm 2001

第三单元“岁月静好”,主要展示的是杨云龙的静物与人物写生。作为水彩画教师,静物与人物写生是他一生淬炼水彩画语言的手段。《女儿罗丹》中,艺术家描绘的是女儿少时的模样,纯真天然,情满于画。

第四单元为无相之境,杨云龙在耄耋之年抛弃了物象的表现,进入了无相之境,这既是生命历程的必然,也是向他年少时国立艺专先生们“学术自由”之精神教导的致敬。

中国画家在学习水彩画伊始,便开始了水彩画与东方审美的融合。杨云龙曾说:“我画水彩,毛笔在手挥洒自如,这适合东方人的情趣,水能流淌出心灵的韵味,产生奇妙的效果,这与我国‘水晕墨章’的写意画颇为相似。”

林中 30x40cm 2001

抽象 28x38cm 2001

抽象 30x28c 2002

杨云龙看到水彩画与水墨画在表达效果上的相似之处,并在水彩画的创作之中借鉴水墨画的意象表现与韵味表达,形成东方意味的水彩画风格。然而,杨云龙在长期的水彩画教学中清楚地认识到水彩画作为独立画种存在的意义,他说:“任何画种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和独立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是不可替代的。充分运用水,使水色交融,产生丰富而多变的韵味,以适应刻画形象的需要,是水彩画艺术语言的特点。我们既要突破陈旧的模式,又要拓展水彩画的风格面貌,但始终不能忘记要保持水彩画独特的个性特点。”水与色交融是水彩画的核心,而水色交融在现实主义创作中,又是为表现的“形”服务的。

晨雾 27x32cm 1979

抽象 27x36cm 2003

抽象 34x27cm 2003

井岗山上 约20x30cm 1973年左右

对此,吴为山馆长在展览前言中写到,无论是何种题材,杨云龙在水彩语言表达的淬炼中,逐渐将“水”“彩”“形”之间的关系推向一种表达的绝妙之境。他的色彩概括、提炼,既能准确地将色块放在形体的结构之上,又能通过色彩微妙的氤氲变化塑造形体结构与空间关系,既注重色彩的冷暖变化、虚实相生,又能注重水色的明净透明。他的笔法灵动活泼,轻松自如,于微妙之处最见画面表达的张力,笔下形象宛若自然天成。他的水彩画幅虽小,但气象很大,即使一幅小景也能传达自然真性,让人神游其中。

今年是杨云龙诞辰100周年,他的后人将其一生各个阶段创作的45件水彩画精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为国家永久收藏。这些记录着时代的幅幅画作,描绘着多彩的生活,水色交融的意境辉映着杨云龙先生一颗追求艺术,辛勤耕耘的赤子之心。

展览呈现在2、6号展厅,将展出至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