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大型个展“涅槃”海报

时间:2019年5月18日-7月14日

开幕式:5月17日

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龙美术馆(西岸馆)将在2019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推出艺术家薛松的大型个展“涅槃”。跨越艺术家30余年的艺术创作历程,展出其早期的碑帖残片拼贴尝试,以及一直在发展重塑的“与大师对话系列”、“历史与现实系列”、“城市与青春系列”、“传统山水系列”、“泡沫系列”作品等。展览由杰佛瑞‧约翰‧斯鲍丁策展。

薛松

近几年,薛松作品亮相大多以群展居多,而本次个展最大亮点是带来100幅最新创作《基因族谱》,占据龙美术馆(西岸馆)一楼超大展览空间,每件小作品都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共同拼绘出一张中国地图。在2014年,薛松便曾在香港展出相关“基因”作品,这对于他而言代表了生物特性与记忆的源头,分析中国文化基因便成为他长期探索的基本课题,因为“每一文化都是由一系列特性组成,标识文化基因可有效掌握一个文化的根本特质,推算它的过去和未来。”

另外,薛松在上海生活工作30余年,创作出极具地域特色的作品是薛松全新的创作方向,一组《上海明信片》(8拼)可以看到生动、富有时代与历史文化气息的“上海风情图”。

1980年代,薛松在“烧烤”作品之前,对西方所有的艺术流派都进行拷贝、临摹,再后来又探索中国传统水墨、书法以及原始艺术。到了80年代末,薛松迷茫了,在创作中找不到自己,他一直思考“我是谁,在艺术史里我又能留下什么独特的东西”。后来他把这段迷茫期称为“试笔时代”,而这段时期让薛松知道“用视觉语言去发掘新的可能形式才是艺术家最应该重视的。”

薛松,泡沫,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150 x 150厘米x3,2018

薛松,可口可乐(全景),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60 x 50厘米x 9,2008

薛松的艺术是“浴火重生”,一点也不夸张。他经历过3次火灾,1990年火灾时,摸索出了利用被烧毁的书、被单、手帕、画册、乐谱等残骸拼贴的创作手法,这种形式绘画无法达到,也正好与他内心契合。当这些残物用完了,薛松便开始去旧书店去选购历史、传统、画册、拓片等五花八门材料,因为动手烧而引发第二次火灾。1993年第三次火灾过后的两年,薛松的个人风格开始明确,“以燃烧维语言,拼贴为笔触”的基本面貌也已经出现。

薛松对画面上有多少绘画因素不太关注,因为他作品是先有创意,然后备料、制作、施工,借用不同人的力量和智慧更有力地传达想表达的概念。他没有刻意去追求波普艺术,而选择大家熟悉的符号为了更好的交流,而这些图片在薛松手里通过火烧而“再生”出新的意义。

薛松,和平——与马格丽特对话,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200 x 125厘米,2017

1990年代中期以来,薛松的艺术视野日益开阔,主要以表现文化主题的作品居多,城市时尚、流行文化符号、数码科技也成为他表现的主体,均被他以焚烧和拼贴的方式组合。

如果说在火烧的过程中,就材料开始新生,那从1998年开始“与大师对话系列”,便是精神的复活。他收集历代大师的书法或者画册,既学习又破坏变成碎片的过程,在他看来“蛮解恨”,因为在强大的传统文化面前,薛松想要做出突破。

薛松,与蒙德里安对话——温故知新,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200 x 200厘米,2012-2019

生活在上海的艺术家容易接触西方古典、中国古代、西方当代、现代的艺术氛围里,或多或少都会潜移默化被影响。所以“与大师对话系列”,薛松开始重新演绎前辈大师的名作,包括玛格里特、克莱茵、毕加索、蒙德里安、宋徽宗、徐悲鸿、黄宾虹等。

对于国外画家,例如运用蒙德里安的线条和色块进行重构,附在主画面之上,鲜活跳跃,给抽象赋予一种具象的实际意义,产生出一种非常有趣味的形式和属性、西方和东方的对话。而在薛松心里一直有中国传统艺术的情结,因此在对中国演绎时,则以主画面,通过诗词配上极具传统意蕴的图示,展示了他文人趣味、名士才情的体现。

2012年开始,他便在中国画里插入西方的艺术,或是在西方的形式里穿插中国的艺术,试图找到一种更生动、更融合的方法。

从一开始解恨的“反叛”到逐渐融入到血液里,薛松在创作中既学习又突破、正重建又破坏,而他之后的所有系列作品都是这样的一个循环。

薛松,解构书法,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168 x 168厘米x 6,2018

薛松,书法印像,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168 x 168厘米x2,2019

意向甲骨文(局部) Oracle Imagery (detail)

2000年代以后,看薛松的作品会发现日益增多的中国文本元素创作。薛松从最早的艺术学生时代开始,一直对书面文字的形式有着迷恋。他喜欢各种形式的手写文本的正式外观:古代和现代。而这次展览中也可以看到其“意向书法”系列。

书法从发现文字开始变成成为实用工具,流传有序。作为当代艺术家,薛松欣赏书法里的飞白、结构,如果把它转换成当代审美的东西,需要注重色彩、形式、气韵。所以书法选择是大师书法的局部,让观看者更强烈地感受到传统韵味。

薛松,光谱山水,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120 x 100厘米,2018

在中国文本元素中,“山水”题材是薛松一只坚持创作的。薛松认为,传统的山水画创作已经达到了一个可以被称之为标杆性的登峰造极的地位,一幅吸引人的山水画不仅是其技术上的完成度,更是艺术家藏在作品里的修养、视野。虽然无法超越前人高度,薛松选择利用‘山水’作为载体和图式,通过收集材料、焚烧,再进行勾勒,完成一幅其个人语言表现的‘山水’题材的当代作品。一开始传统山水和拼贴样式互为比照,逐渐薛松在画面中加入现代高楼、轿车、游艇、甚至军舰、战机等,“侵入”原本恬静幽雅的传统山水间。

所以,“山水”如何在当代语境下传承的问题,在薛松看来是以更当代、更开放,也更个性的方式进行延续。

薛松,打麻将,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150 x 120厘米,2018

在上海生活几十年,历史与现实是他一直关注的要点。薛松对于现代和传统诸多问题的思考大部分来源于对这座城市的感性体验。而上海这座城市的过往与今天的图像,也一直在薛松作品中出现。作品的细节似乎可以看到这座城市不同年代的内在发展脉搏。

他又通过字帖、画册、书籍、时尚杂志等印刷品烧烤后的碎片拼贴、主观性的鲜艳色彩,甚至箭头、叉号之类的肯定或否定性符号来表现一种五味杂陈的文化心理。这些作品在传达出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的真切情感的同时,也流露出面对历史与今天之间存在着的巨大文化断层的感喟。

薛松,飞得更高,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320 x 210厘米,2013

“城市与青春系列”,有关人与城市题材的《跃》、《升腾》、《高兴》和《飞越》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从小薛松便向往上海,但当90年代后期,随着消费文化的越来越严重,他希望通过作品将城市里人的状态和压力释放出来,所以在作品里画面下方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建筑群,天空则由密密麻麻反映民国生活百态的历史图片组成,单个或多个的男人女人们以行走、跳跃或舞蹈的姿势漂浮于城市的上空。

在这些画面中,薛松似乎也提出反思:这些人是想挣脱这个城市,还是想跳落到这个城市?

在很多人眼里,薛松的作品是“碎片时代”最真实、最准确的写照。而薛松的题材往往是材料或者想法的灵感结合,如今他的创作回到了内心并更多关注中国传统,以游戏的态度建立自己、释放自己和解放自己。但不变的是,他仍旧在作品中喜欢找到桥梁关系的东西,再用自己的创作方式更好的与观众沟通。

​更多精彩属性可以亲临展厅观展。开幕首日正直国际博物馆日,龙美术馆当天将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