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赵赵

赵赵,1982年生于中国新疆,2003年获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学士学位,其后前往北京电影学院进修。

作为80后当代中国关键艺术家之一,赵赵热衷于利用各种艺术媒介对现实及传统惯例提出挑战,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表达不守成规的态度。

近年来,赵赵丰富的艺术实践获得国际间的关注及重视,在中国、北美和欧洲的展览广受好评,被视为国际新锐艺术家的代表之一。他自始至终都持续着颠覆性的方式进行创作,热衷于利用各种艺术媒介对现实及艺术形态传统惯例提出挑战,其各种领域的作品旨在探讨个体自由意志的力量和权威控制的力度。他在创作中关注并且展现当代剧变中的中国,并且直面人类内心的苦痛和压力。

2016年,赵赵的职业生涯进入第十年,并于当年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同名大型个展,试图梳理自己过去十年前的创作,亦借此次展览开始搭建自己的创作框架,自此开始,赵赵每年在全世界各地的展览越来越频繁,通过这些展览逐渐显明其个人独特的艺术创作路径。

赵赵获得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

2017年,赵赵曾获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9年,赵赵再次因为其旺盛且丰富的创作,获得了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提名奖。

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评委会由当代着名学者、作家、策展人侯瀚如(Hou Hanru)担任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评委包括: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ack)、董冰峰(Dong Bingfeng)、刘小东(Liu Xiaodong)、片冈真实(Mami Kataoka)、菲利普·皮洛特(Philippe Pirotte)、郑胜天(Zheng Shengtian)。

年度艺术家奖:所有在世的华人艺术家,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起到引领性启示和卓越的推动作用,在当代艺术实践中有突出成就。

5月27日,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将在北京故宫颁发“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策展人”、“年度艺术出版物”四大奖项的提名奖及揭晓最终大奖,开启中国当代艺术的荣耀之夜。

“弥留”——赵赵个展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

2018年,赵赵在国内外不同的画廊举办了多次个展。其中,延续从2016年开始每年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个展的节奏,在2018年7月14日至8月23日期间,于唐人北京空间举办了“弥留——赵赵个展”,作品《弥留》随后亦在包括2019年的香港巴塞尔等全球多地展出;另外,2018年实施的其他展览包括:在伦敦Frieze艺博会期间,于Carl Kostyal画廊呈现了其近几年实施全新艺术项目“控制”;在唐人香港空间及香港的奥沙画廊分别举办了个展。

赵赵 《弥留》 铜、不锈钢、铁 尺寸可变 2018年

这些展览分别呈现了赵赵最新的创作,其中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个展,呈现最新创作的大型现场装置《弥留》,这是一个与猫有关的展览。

赵赵 《弥留》 铜、不锈钢、铁 尺寸可变 2018年

2015年的某个午后,赵赵在工作室外面的沥青公路中间看到了一只猫的尸体。被多次碾压后仅存下一些印痕和毛屑,基于其多年创作的高度敏感,他用粉笔描摹下了这个形状,后用金属重新锻造。

“弥留”——赵赵个展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

“弥留”个展中,几千块材质、大小各异的碎片,组成了20多只猫的图形,镶嵌在铺满展厅地面的沥青之中,揭示出赤裸裸的残酷现实。它既体现了我们今天的现代文明和野蛮之间的冲突,同样也反应了对生命漠视的态度。

“弥留”——赵赵个展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

《弥留》讲述的是一个与今天的现实,与猫的死亡,与人类文明进程有关的临界状态。猫在整个展览的主题中是一个象征,猫只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对这个故事来说,它最终指向的是:与猫有着同样处境的相似的人与社会。

赵赵,《控制》纪录片

2018年10月份,伦敦Carl Kostyal 画廊举办的个展“控制”,展出了赵赵近几年实施的同名项目《控制》。作品通过人为控制葫芦的生长,探讨集体意识对人的控制,借此反思生命本身应该存在的野蛮生长状态。

赵赵,《控制》纪录片

开始做“葫芦”的项目,是因为赵赵发现了葫芦的一个特性:它可以按照人的控制去生长。他忽然想到,人也是这样。于是,他在山东租了一块地,用几年的时间种了一批葫芦。

赵赵,《控制》纪录片

葫芦生长的过程是整件作品有意思的地方。赵赵从抽象美学的角度出发,自己设计了不同的葫芦形状,再做成石膏的模具,等待葫芦开始发芽生长时,把模具套到葫芦上,之后葫芦慢慢生长,就长成了他设计的形状。赵赵将作品起名为《控制》。这些葫芦的形状是在自然状态下无法达到的,通过一些方法和技术,把它塑造成了人所希望的形状。

赵赵,《控制》纪录片

在这里,控制是非常具体的事情。这种控制不仅是对自然,也是对整个社会形态和人,尤其是一个小孩从小受到的教育。另一方面,葫芦又代表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在道教中,对葫芦有一种认识:当葫芦的头与尾相连的时候,就是宇宙的关系。葫芦的圆形本身是受地球引力与自转影响而生长出的形态。而人的介入,控制了葫芦生长的过程。通过这件作品,赵赵希望探讨的是:控制就是集体意识,他认为生命本身应该是野蛮生长,与自由的形态。

赵赵个展“一秒·一年”展出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

2018年8月8日至9月22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赵赵个展“一秒·一年”展出了艺术家赵赵的一系列新作,其中包括《一秒》、《玉璧星空》等,通过本次展览主题“一秒 ·一年”来探讨时间的各个维度,以及时间将如何改变观众对于本次展览作品的观感。

《一秒》 布面油画 27x35cm 2018

《一秒》的创作过程是:赵赵单手紧握一把铅笔,在一秒时间内在纸上迅捷地留下线条行走的痕迹。随后,他以这些率性而为的作品为出发点,一丝不苟地将它们转化到油画画布上,形成高度写实的画面意象,整个创作过程花费了将近一年时间。

《一秒》,纸上铅笔,55 x 75cm 2018

​这些铅笔画和油画带给观者的感受是迥然不同的。铅笔画是赵赵任由潜意识摆布,在白纸上留下的一栈近乎暴力的线条符号,呈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无序和失控。然而,他的油画作品则以极度的克制力和细腻的笔法,捕捉了转瞬即逝的真实画面。

《玉璧星空》 装置 220x160cm 2018

在装置新作《玉璧星空》中,时间是这件作品的关键元素。在过去几年里,赵赵探索了“星空”这一主题。

最初的作品是用枪对着玻璃射击,在玻璃上形成放射状的星空图案。后来,他以油画方式重新画了这些被抢射击后的作品。在早先的《星空》系列中,观者能够对玻璃表面的弹孔进行各种解读,可以认为它们指涉当前的政治危机,或整体性地指代夜空的图案。

《玉璧星空》 装置局部

《玉璧星空》在《星空》的弹孔中加入玉璧这一全新元素。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玉始终是尊贵的文化符号,受到历朝历代的推崇并且成为仪式性的对象。

《玉璧星空》 装置局部 2018

为创作这件作品,赵赵前往盛产玉器的甘肃,搜寻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玉器古董。玉璧的使用将率性的创作转换成了对古代仪式的思考,让《星空》不再指涉当代政治,而是渗透了对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反思。

从赵赵近些年的创作中,逐渐展现出其艺术创作所持续关注的两条线索:一条是对当下现实的持续反思;一条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

在与雅昌艺术网对谈中,赵赵对其2018年的展览以及近些年的创作进行了总结,他谈到:“《弥留》与《控制》 两件作品贯穿了我2018年的部分个展与群展。在这两件作品里,我都呈现了个体生命在面临那些不可抗拒的因素时,是如何被改变了形态。我们可见的是一种形态上的转化,在被丰富的细节充满的表象下,控制如何操纵着出生以及它的生长,以及弥留是否酝酿着另一个生命节点。在对葫芦模具研究与对马路上的碾压痕迹临摹的过程中,也逐渐浮现出与我早期作品《塔克拉玛干计划》《沙漠骆驼》以及《碎片》的一些联系。区别是对具体细节的淡化与强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虽然我用金属勾勒了这些脆弱的细节,重新嵌入沥青的表面,只不过这看似坚固的材质也会面临同样的来自时间与环境的打磨。”

“《弥留》迄今为止展出了三次,分别是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意大利罗马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MAXXI)以及香港巴塞尔艺聚空间单元,在这三次展示中,金属碎块被重新拼凑再被拆解,每一次的沥青铺设都是新的体验,从布展到呈现的过程都让我看到了一件作品是如何因环境地理人员条件的不同所展现出不同的形态。生命的平等也是这些作品中共同的主题,面对着这一年来整理出的大量原始素材,我也在警惕着来自我自身的控制,并观察着这些物质的聚散与转变,这也是我选择塑造出它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