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珍(1932-),女,江苏武进人。香港着名企业家、慈善家、收藏家。当代古董巨擘张宗宪之妹。

张永珍

上海滩古玩世家

张家祖籍江苏武进横林镇。张永珍曾祖父“为贾,家小康。”祖父张楫如(1870-1924),字钰,号西桥。

张楫如少时念书不上进,其父便叫他停学去苏州一家钱庄当学徒。该钱庄附近有一刻字店。张楫如在工作之余,常去刻字店观看,天长日久,渐渐对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了一些雕刻要领,业余经常雕刻。此后即辞去钱庄职务,先在苏州开设雕刻店,后迁到上海,专为人刻竹。以刻字为主,偶有刻画,技艺很高,尤擅刻阳文字,所刻各种篆籀文尤精,世人求其作品者众,名声鹊起,结识沪上名流众多。李鸿章从广西购得漆制果盒16只作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寿礼,遍请诸家雕刻书画不成,乃经盛宣怀介绍最终由张楫如完成。1915年3月,其竹刻作品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了特等奖。后因劳累过度,年仅五十四而卒。今苏州狮子林还留有他所作的石刻字贴,但其所作竹刻流传极少。

张楫如先后娶两房妻,前妻徐氏过世后,他娶王氏为继室。前妻徐氏生有三子一女,长子和女儿先后早逝,其第四子即为张仲英(1899~1969)。张楫如的绝技没有后人传承,张仲英转而进入古玩业。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颇有名气的古董商,在外滩开设“聚珍斋”,专门经营古玩,古玩商仇焱之(详情参阅:【收藏大家】仇焱之:1000港币捡漏鸡缸杯)曾带着英国大卫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详情参阅:【收藏大家】空前绝后的大维德爵士藏中国陶瓷)到这里,一次就买走3万银圆货物。1956年公私合营后,“聚珍斋”被并入上海文物商店。文革期间,张仲英被接连批斗了几十次,挨到1969年5月去世,享年七十岁。

张仲英育有多个子女,长女张永娥在50年代初因病去世,长子张永芳是海外着名建筑师,在香港、加拿大等地的拍卖界也很有影响。次子正是当今海内外古董巨擘张宗宪,小儿子张宗儒亦是富甲一方的古玩巨商。张永珍是张家次女(张宗宪与张永珍之间尚有老四老五,但不幸都夭折了),乳名“小毛头”。张永珍还有一位堂兄张永昌(1922~2007),乃是中国文物鉴赏大家。

从相夫教子到商界女强人

青年张永珍

秀美开朗的张永珍,少女时代的两次旧式婚姻并不顺遂。1958年,历经坎坷的张永珍来到香港。那时,其兄张宗宪已来港数年,一直在跑腿经营古董生意。兄妹团聚后,妹妹就开始给二哥当帮手。后来,张永珍前往英国读书,1966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工专。

在英国,张永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中国着名考古学者郑德坤的儿子、香港鼗化大同公司的继承人郑正训,两人颇有举案齐眉的登对之感。1964年两人在英国结婚,两年后回到香港。郑正训返港之初,经常在英文报刊上评论香港的高地价等政策问题,引起当时的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秘书长何铭思的注意,遂到郑家拜访。当时,郑正训的主要精力就是经营家族生意,而张永珍生下两儿两女后,一直相夫教子,将丈夫、儿女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何铭思对张永珍的社交能力非常赞赏,建议她走出厨房,到社会上去发挥。

清雍正 青花矾红“水波云龙”图折沿大盘,成交价4,098万港元,香港苏富比,2012年10月9日。张永珍旧藏。

经过细心筹划,张永珍决定创办一份与妇女关系密切的杂志,取名《象牙塔外》。这有些“自画像”的意思,同时也的确代表了当时许多家庭妇女渴望走出家庭的“象牙塔”,出去做一名职业女性、服务社会的愿望。所以杂志一旦出版,便引起广泛反响,成为当时香港妇女界的一面旗帜。

后来通过何铭思,张永珍认识了何的好友——前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她的生活也因此彻底改变了。1974年,张永珍夫妇与霍英东的次子霍震寰做起了石油生意,张永珍自此踏入商界。凭着胆识,张永珍率先开展了全天候的送油业务,在香港建立了健全的销售网络。硬是在外国石油一统天下的香港,为中国石油的销售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以后,张永珍又投资了内地电讯、交通、商贸、房地产等行业,奠定了她在香港商界成功女性的地位,其个人资产也早就远远超过了兄长张宗宪。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第一幢涉外公寓雁荡大厦,就是她在1979年建造的。

上世纪80年代末,她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将瑞典的资金和电子技术引进中国。譬如,爱立信手机就是她牵线搭桥引入内地的。她还曾是瑞典沃尔沃、ABB公司的中国高级顾问。瑞典政府为此特意给她颁发了皇家北极星勇士勋章,这是香港首位获得该项殊荣的知名人士,也是世界上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性。

而后,张永珍涉足政界。她不仅曾任全国政协常委,还是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副会长,担任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委会委员、筹委会委员和香港事务顾问等职务。

三创中国瓷器成交纪录

张永珍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一直都颇有兴趣。她收藏瓷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其兄张宗宪的影响。

清干隆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香港苏富比2012年10月9日,成交价902万港元,张永珍旧藏。

现任苏富比亚洲区主席的仇国仕(Nicolas Chow)曾说:“张永珍在过去的15年搜罗了不少御制瓷珍,尤其喜爱雅丽的清瓷。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只要喜欢就一定要买到。不像很多藏家在购买前会做大量功课并权衡这件东西几年内是否会升值,张永珍总是率性随心,热情所至,便纳入收藏。”仇国仕并没有过于渲染。事实上,张永珍的很多重量级藏品,皆因一见钟情,便决定买下了。

“张永珍每次现身拍场,都耀眼夺目,且三次为中国瓷器刷新成交纪录。近年大概没有多少其他收藏家,能像她一样为香港古玩拍卖市场带来如此活力与朝气。“ 苏富比集团主席William F. Ruprecht称赞道。

(一)4150万港元竞得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

清雍正时期的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2002年中国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张永珍以4150万港元竞得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那次拍卖,对张永珍来说颇有些偶然。当时,张永珍正在从英国回香港的飞机上翻阅杂志,惊鸿一瞥,邂逅了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而花瓶的身世更让她心动:它一直在美国前驻以色列大使奥格登·里德祖母家的客厅里充当灯座,瓶腹内塞满泥沙和报纸,沧桑几十年而保存完好,近乎奇迹。这令张永珍至为痛惜,于是她决定:一定要让它回家,回到中国人的手中!

右为奥格登·里德

橄榄瓶曾一度被改装成灯座

在那次拍卖会上,这件雍正粉彩宝瓶,由900万元起价,张永珍从1800万港元起举牌,拍品价格一路飚升,场面紧张而热烈。哥哥张宗宪劝她若太贵了就不要买了,她却说:“我很钟意这个瓶,只要喜欢便有价值,再贵也值得。”这种志在必得,压倒了与之最后竞夺宝瓶的出价方——香港着名艺术品经纪人翟健民(详情参阅:【收藏名家】“翟帅”翟健民的瓷器江湖)。在张永珍抬到3700万港元后,再无人抬价,终于在加上佣金后,她以4150万港元竞得清雍正粉彩“宝瓶”。

然而,这件橄榄瓶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详见后文。

(二)1.5亿港元竞得清干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2006年,中国香港佳士得举行“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拍卖会,展出多件拍卖精品,其中最瞩目的是一件清干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该精品白釉温润,工艺精湛,图中杏花盛开,春风筝拂杨柳,双燕在其中飞翔,图侧有一首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碗底更有蓝料楷书写“干隆年制”字样,是干隆珐琅彩杰作。这只碗当今世上仅存一对,另一只收藏在伦敦大维德中国美术馆内。

张永珍与杏林春燕图碗

这只古碗成了拍卖的焦点,最终被张永珍以1.5123亿港元投得,成交价比日前最高估价6000万-8000万港元高出7000多万港元。除打破清朝瓷器世界纪录,亦是历来亚洲区拍卖会上,成交价最高的一件艺术品。虽然以天价才投得心好,她也认为物有所值。

她以天价拍下哥哥张宗宪的藏品,这在外人看来不免觉得奇怪。其实从1999年开始,张永珍就在拍卖会上竞买哥哥的藏品。北京藏家马未都说:“虽然是亲兄妹,但他们在经济上是独立个体,这种购买一点也不怪。”

早在1999年,佳士得举办“张宗宪珍藏瓷器”专场拍卖会,张永珍就分别以1212万港元及227.5万港元,购得兄长收藏的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纹碗及清干隆铜胎画珐琅黄地牡丹纹瓶。拍卖会结束后,张宗宪在餐厅碰到妹妹时还说:“我知道你有钱,但你也买的太多了,留点给别人买多好,不理解的人还以为你是帮我护盘的。”

(三)2.5亿港元竞得清干隆“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

2010年10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一只清干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成为竞争的焦点,78岁的张永珍与一位神秘的电话买家竞价45口,最终以2.5亿的天价拍下了这件珍品,又一次大破成交记录。事后得知,这个神秘买家是香港大收藏家翟健民。

张永珍与“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

张永珍在竞投成功后愉快地说:“中意就要买,再贵都值得。”这已是她第三次打破世界拍卖纪录。她表示,在竞投时对出价没设心理底线,也没想到会突破世界纪录,只是对自己喜欢的拍品不惜代价,一如既往。

“这种跟着直觉走、喜欢就买的风格,并非草率行事。事实上,张永珍有着很好的家学渊源,从小在古董珍品的熏陶中长大,品味雅尚。”仇国仕对张永珍的家族非常理解。

一个说捐就捐的故事

2002年中国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时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的汪庆正也在参与竞拍那件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在竞拍未果后,他在不同场合的讲演上多次表示,博物馆资金有限,未能竞价得到这一珍贵的粉彩瓶,十分惋惜。汪庆正没有料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张永珍曾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回忆说:“拍下这个宝瓶后,我自己只看了两次。就直接存进了银行保险箱。”不过,“一路追价,好不容易从外国人手中拍回来,只锁在银行,实在是亏待了宝瓶,也有违当时的苦心。想来想去,还是捐出去最好。”

2003年国庆节刚过,汪庆正接到张宗宪电话,他转达了妹妹张永珍愿将此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意向。“当夜我就将这个天大的喜讯,告知了陈燮君馆长。”汪正庆说。3天后,陈馆长在南伶酒家宴请张宗宪,请其转告对张永珍诚挚的谢忱。10月26日,汪正庆和另一位专家许勇翔共同赴港,得到张永珍的盛情款待。她慎重地表示,上海博物馆是这件珍贵文物的最好归宿。

汪正庆回忆道:“28日下午,张女士在家中将此瓶交付我们,并和宗宪先生一起送我们出门。我从事文物工作51年,这么高昂价值文物的捐赠全过程,就这样简单而快速地完成了,似乎有点不可想象,就像做梦一样。”“因为生怕张永珍时间长了‘反悔’,我叫许处长立刻将宝瓶包起来就走,直奔机场,但是没有买到公务舱票,只能忐忑不安地抱着价值4000多万港币的宝瓶在经济舱里将就。”

张永珍捐赠上海博物馆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仪式

2004年,在宝瓶捐赠仪式上,上海市政府向张永珍颁发了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随后,张永珍的发言令人难忘。她说:“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作为一个女人,应该对家庭负责,有条件的话,应该帮助朋友,对国家和社会作贡献。这样的人生才过得精彩和充实,才有意义。”这让人想起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乐善不倦 只因慈爱

张永珍以女性特有的精明和坚韧,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香港商界、政界屈指可数的女强人。同时,她又是一位极富同情心的爱心大使。

张永珍(左2)捐款

她曾捐款1800万港元给香港城市大学,捐款1000万港元给香港中华总商会作教育基金;捐款600万元兴建甘肃光彩引水工程;在青海、贵州、宁夏等8个省区捐款兴建了几十所希望小学……1998年,黑龙江大庆市一个乡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村民们暂栖山上,生活困难。张永珍看到图片报道后,彻夜难眠,当即捐出1060万元,以后又不断追加,帮助那里的灾民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畜牧养殖业。如今,一座美丽的小城早已在草原上崛起。

近些年来,她以个人基金会形式捐赠的款项累计已超过2亿元,可谓德泽广施,乐善不倦。张永珍说:“每次捐款并没有事先想到,只是看到别人有困难,觉得自己可以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人生有限,赚钱固然辛苦,但能够用来帮助贫弱,就感到很欣慰。”

捐赠、拍卖时一掷千金的张永珍,在生活中却十分低调优雅。她说话声音不高,态度亲切,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虽然久居香港,张永珍至今仍然操着一口家乡的吴侬软语,对故乡充满着眷眷深情。

参考资料:

张宗宪 李昶伟《张宗宪的收藏江湖》

孙炜《张永珍捐赠“雍正蝠桃纹橄榄瓶”始末》

杜卡《香港收藏家张永珍 厚德崇雅 顺心而行》

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