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七十古来稀,何况已是八旬有余。如果说老当益壮,对刘宝纯先生说,只要搞起创作,平日因为腿无力都需轮椅的他,可以站立几个小时,淋漓挥笔一气呵成,此时的他犹如沙场上的老帅挥舞金刀……

就在上个月刚过完的八十八岁生日里,刘宝纯决定为自己的生日创作一幅作品作为纪念。问家中最大的宣纸是多大?家人回答:丈六尺。

没有丝毫犹豫,点头取纸,随即展开拿笔挥毫,如年轻时的创作激情迸发。

为88岁生日纪念所创作的刘宝纯

画到酣时,刘宝纯抚摸着宣纸说:“王雪涛先生知道我善于创作巨幅作品,曾把珍藏的宣纸赠送与我,我一直把这份友谊真情保存至今。这是我参加文化部创作组之前好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物资非常短缺,手工制作如此大尺寸宣纸很不易,这宣纸在王雪涛先生心中比他的几幅斗方作品都感觉珍贵……”

平时不活动都有时呼吸困难,再加上高强度运动更是喘不过来气了,但他仍在吸氧中继续创作。天渐渐黑了下来,一幅完整的《山海图》跃然呈现,翻滚的海水之上,老松傲然挺立,远山巍峨。

完成作品后的刘宝纯,静坐了一会,又回想起那些自己用双脚、用画笔、用真心记下来的壮丽山河。

千斤破四两

孔子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刘宝纯说,他的“矩”,就是“千斤破四两”,就是下笨功夫。做人作画做学问,学李可染先生的“白发学童”精神,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

刘宝纯

并非美术院校的科班出身,单是凭着对画的一腔热血,刘宝纯是“苦学派”的坚守者。

文革期间,他山南海北求师访友。上海的谢稚柳、唐云、陆俨少,北京的李苦禅、许麟庐、王雪涛、李可染,南京的钱松岩、宋文治、亚明,天津的孙其峰,山东的关友声、黑伯龙、陈维信等都曾给予了不少帮助和支持。青年时代的刘宝纯,以“千斤”毅力临摹历代名画,苦度10个春秋。从清代上溯宋元古人墨迹,每个局部细节、构图都记在脑海,从而奠定了坚实的传统艺术功力。

刘宝纯 海滨晨练 90×68cm 1969年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李可染、傅抱石、石鲁等人,通过写生积极地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变,形成了表现祖国山河新貌、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新山水画。

中国美术馆留影 1987年

(前排右起李文信、李可染、邹佩珠、刘宝纯、孙鸣村、张仁芝,后排右二起李小可、赵振川、李行简、姜宝林、龙瑞、李宝林,左一李晓林)

此时,刘宝纯决定出去看看,开始了他的写生之路。背起画板,又一个二十年过去,双脚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1971年沿黄河写生,1972年沿海河写生,1973年沿淮河写生,1976年沿长江写生……1996年率团访问台湾期间写生68幅。就是出访国外,也不放过考察写生的机会。1987年访日写生100余幅画,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专题展览。

他感慨地说:“临摹和写生是我创作道路上的两条铁轨。”也就是用“千斤破四两”的韧劲,才有如今的刘宝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