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奢侈品开始逐步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必需品”。据麦肯锡最新的奢侈品报告显示,中国家庭年均奢侈品消费达7.1万元,是法国或意大利家庭的两倍,全国奢侈品年支出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贡献了近1/3的全球市场。预计至2025年,中国家庭奢侈品消费将达到1万亿元,达到全球44%的市场规模。
红火的起来的不仅是国内奢侈品市场,还有不少假货商家。在巨大利益的吸引下,许多假货商铤而走险,通过海鼗、代购等方式售卖假货,使得奢侈品交易的风险大大提升。假包装、假小票已经成为了低端骗术,现在已经有了假专柜、假柜姐的新“套路”。假货商搭建一个假柜台、聘请外国人担任售货员,通过拍摄小视频来证明自己是“国外专柜采购”,再通过操作物流进行“异地上线”以达到售假的目的。如此精密的骗术引得不少消费者上当受骗。
假货骗局层出不穷,消费者对奢侈品真伪问题越发担忧,奢侈品鉴定已被巨大而又混乱的市场环境倒逼成了刚需。但是,奢侈品鉴定竟也开始出现“野蛮生长”的势头:许多人为了追求利益,翻阅几篇过时的鉴定教程便自称“专业鉴定师”出没于各大社交平台与交易网站,有偿为消费者进行在线奢侈品鉴定。
相比起看实物,从照片判断真伪,对于鉴定师的各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目前只有极少数的鉴定团队能保证高正确率。在此大环境下,仅凭这些“专家”的只言片语就妄下结论,使得不少消费者蒙受损失,但又无从弥补。
近年来,虽然有鉴定机构开始引入AI技术,希望通过高科技提高奢侈品鉴定效率;但是AI只能在鉴定中起到辅助作用,并不能完全代替鉴定师。在面对各别假货质量较高,拼装、贴牌货较多的品牌、款式时,建议消费者进行实物鉴定,给予进一步更准确的判断。
奢侈品假货泛滥真伪难辨,如今还要继续提防“假鉴定师”,让不少消费者直言:“心很累”。维护奢侈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不止是一朝一夕之间,而是一场持久战。各部门应当联手,还消费者提供一个纯净、有序的奢侈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