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独居成年人口超过 7700 万” 又上热搜了,这个话题说新不新,说旧不旧。新在这是民政部最近的调查数据,旧在每个独居的城市人,都已经对这种状态习以为常——无论是独居的好处还是坏处,都习惯得很了。

大部分人对独居的渴望是从大学时开始的。进了大学宿舍,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床铺、桌子、书柜衣柜,总之,这些东西都是你的。无论是在桌前为了赶论文坐一天,还是在没课的上午蜷在被窝里刷手机,进可开口和宿友们唠嗑,退可继续窝着,戴上耳机享受宁静。

但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中,真正能不受打扰的情况总归是少数,才逐渐生成了对真·独居的渴望。哪怕是二十平方,可每一个角落都是“我的”——这是独居的好处,是独居人数持续增长的原因。

离开集体宿舍,搬进自己一人份的房间,这时候还有着对独居生活的期待。而一个人住的坏处,是在最初的欣喜逐渐消退之后,在一两个瞬间体会到的。

微博上有人说,午觉不留神睡太久,醒来时是下午五六点。外面的世界逐渐热闹起来,商家开始摩拳擦掌地迎来晚餐高峰,地铁和路面都各有各的拥挤。你一个人刚醒来,没有未接电话,没有短信,只有还没回过神来的脑袋,和被世界抛弃的寂寥感。

还有一个瞬间是和光相关:下班回家时,没有灯。

整个房间都是黑的。大学里,即便宿舍熄灯了,也还能在各个床铺里看到手机发出来的光。现在连这点儿光都没有了。钥匙拧开房门后,呆滞在门沿上,一直等到走廊声控灯因为过于安静而熄灭,整个人彻底淹没在黑暗里。

这一刻太沮丧了,又是一个被遗忘在宇宙里的瞬间。

“上帝说,要有光”

这句话在独居时代要改了。

要有灯。

在找到一伙合租搭档(不会打起来那种),

或者一个相知相亲的爱人之前,

不如要一盏灯。

不是那种挂满水晶的,

只需要在偌大城市里,

让一寸角落填满温暖便好。

Nova 台灯

黄铜+大理石的组合也流行了好一阵子了。两种材料在质感上对比明确,几乎能应用在一切地方。用黄铜做灯座,暖黄颜色一亮起来的时候,格外温馨。

需要注意的是,黄铜灯座给灯泡的选择带来一定,更不要提这种全透明的灯罩,只有爱迪生灯泡,才能加持整体质感。日光灯灯泡太硬朗了,装进灯里像是科幻片。钨丝灯泡是复古和温馨感的来源,那一点点旧才能平衡玻璃和大理石的现代感。

PEN-DESK 台灯

丹麦设计品牌 Frandsen 始创于 1968 年,专注于设计销售灯具,设计到制作的所有流程上他们都有自成一套的理念。这款铁制台灯的小蘑菇造型相当可爱,哪怕是深蓝、墨灰这样的冷色,都丝毫不影响造型自带的呆萌。

水泥底座保证了稳定性。同时,灯座还额外设计成了笔筒,一举两得。

Torre 台灯

除了像蘑菇,台灯还可以像蜡烛。实际上现在蜡烛已经做得各型各状,这款台灯取了比较传统的蜡烛造型,灯泡置于顶端,亮灯时像是点亮了一支巨大的蜡烛。

尽管仿蜡烛设计,但出于保护灯泡的考虑,灯罩还是必要的。而且换个角度看,又成了气质摩登、颜色明快的台灯。一种设计,两种风格。

ZERO 台灯

设计师 Jacob de Baan 做灯不走寻常路,用皮料做灯罩。体积上这款Zero Lamp也许不像上面几款,小巧玲珑,可以放在床头桌角。但它的独特造型,很适合放在房间一个角落,可以让整个空间都活泼起来。

中间挖空的设计,实际上起到了调节灯光的作用,通过调整角度,控制光亮范围。除了皮料原始色,还有黑色和暗黄色,后者的镶边是手工制作。以及还有吊灯款,适合有餐厅客厅的资深(有钱)独居人士。

MY LITTLE FRIDAY NIGHT

如果你有长途旅行的经验,对休息站可能有些印象。尤其是夜晚行车,四周一片黑暗的情况下,休息站的荧荧灯光,反而成了路途上的慰藉。

不过,上面可不是一个停车场的雕塑,而是一盏灯。

设计师 Marcantonio Raimondi Malerba 在灯罩的空间里,复原了休息站的一角。当然照明功能就不像普通台灯那么好用了。

但夜晚回家之后,看着玻璃罩里车灯、路灯,荧荧亮起,仿佛不再只是一个人,世界上总有哪个角落,也有人在享受着灯光带来的温暖。

监制:新裤衩

视觉:Pomelo

版式:We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