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美智作品

许多当代艺术家通过充满童真和童话色彩的创作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观察抑或是反思。但童真与童话并不能被混为一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艺术家如何以不同方式运用这两种载体。

童真是最单纯的美好

“童真”代表了一种自然的状态,没有欲望、没有世俗,有的只是难得的真实。这种本性的天真纯洁 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元素与灵感。 众多艺术家以孩子这一童真的象征为创作题材,通过柔美的艺术语言对这个世界进行柔和的回应。

孩童在许多艺术家 的作品中都是主人公一般的存在。 美国摄影师 Sally Mann就通过 拍摄 她三个年幼的 孩子 为众人所知。 她以一位母亲独特、亲密 的视角 记录着孩子们 最平凡的生活。

Sally Mann《Blowing Bubbles》,明胶银盐相片,1987年

观察Sally Mann的作品,总让人感觉它们 无一不在诉说着孩子们特有的那种无害的天真与善良。当然,母亲镜头下的孩子呈现出的是最自然、最无拘无束的状态:他们出现在床上、院子、河边、草地,穿着轻便,有时甚至什么都不穿。不出所料,这些含有年幼孩子裸体的摄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Sally Mann《Vinland》,明胶银盐相片,1992年

Sally Mann《Candy Cigarette》,明胶银盐相片,49.5×58.4cm,1989年

而生为人母的摄影师想做的,只是记录并守护属于孩子的那份短暂而又稍纵即逝的童真。正如在作品《Candy Cigarette》中,Sally Mann的二女儿Jessie看似老练地将一根糖果香烟夹在两指中间,表情严肃又带着一点挑衅。这是不是像极了曾经偷穿妈妈高跟鞋、偷穿爸爸西装的我们?

刘野《温柔的杀我》,布面丙烯,90×90cm,2002年

童真有时候是成年人披上的保护色,它蕴含着永恒且强大的力量。 初看刘野的画,观者感受到的往往是明亮的色调和强烈的童话色彩。 其作品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有着 圆圆的脑袋、 小小的身躯和一副 天真的稚相 ,但艺术家本人却始终反感自己的作品被贴上“可爱 ”或“卡通”的标签。 他希望观者 读出的,是 藏在人物 纯真外表下 的 悲伤或者锋利 ——以及 成人世界 的复杂情绪,还有一颗衰老的心。

刘野《早晨的蒙德里安》,布面丙烯,180×180cm,2000年

刘野《谁害怕L夫人》,纸本版画,124×104cm,2010年

而奈良美智作品中招牌的小孩形象是艺术家对抗这个世界的产物。正如他本人所言,他只有在“愤怒、孤独、难过”的时候才会作画。因此,其笔下的小孩孤僻更愤世嫉俗。他们时而挥舞着刀、火把或是长着吸血鬼的獠牙;那充满敌意、叛逆的眼神则像是在宣泄对这个不完美世界的不满。

然而这并没有打破他们的童真,反而增添了孩子气的率真。毕竟小孩子都是如此善于表露情绪——开心就大笑,不开心就痛哭,愤怒就发脾气。即使世界再复杂,也要保留纯洁的童心。

奈良美智《Eight Stars 》,混合材料,180.5×160.5×4.8cm,2014年

奈良美智《Missing in Action》,布面油画,180.4×144.7cm,1999年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作为一种由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体裁,童话与童真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它可以包含、表达童真,但绝不代表童真。童话 以 孩子的 视角 出发,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反映 社会 生活, 但不可避免地 削减了对社会问题的正面描写,结局也常是温和、安全的。

《格林童话》

提起童话,我们习以为常的是美好、和谐的景象。 然而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们常通过童话元素来诠释成人世界的话题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反抗。

传统童话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拥有美丽的外表与温柔的秉性,葡萄牙艺术家保拉 ·雷 戈 ( Paula Rego)作品中的童话人物却恰好相反。在她的白雪公主系列中,原本圣洁的公主形象被毁灭并重新塑造,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坐姿奔放、长相粗旷的女人。

保拉·雷戈《Snow White Playing with Her Father's Trophies》,蜡笔画,170×150cm,1995年

雷戈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身的童年经历。她将画布变成叙述故事的舞台,以怪诞诡异的画面呈现出了一个扭曲的童话世界。那强烈的视觉冲击向我们的感官暗示着成人世界的复杂,以及包括女性性别认同、性别化等问题。

保拉·雷戈 《Swallows The Poisoned Apple(苹果)》,蜡笔画,119.2×150cm,1995年

当然,艺术家笔下的童话有时会以更阴暗的姿态颠覆我们的想象。美国艺术家Mark Ryden(马克莱登)就擅长创作可爱又诡异的“黑色童话”。乍一看,他的作品充斥着如女孩、兔子、森林等可爱的元素,但实际上我们总能在画面中找到一些诡异的细节,像是血、生肉、残骸等等。这种不协调无疑为观者带来了心理上的不适感。

Mark Ryden(马克莱登)《Incarnation》,板面油画,182.9×121.9cm,2009年

Mark Ryden(马克莱登)《Snow Yak》,板面油画,30.5×76.2cm,2008年

说起黑色童话,我们就不得不提将迪士尼角色“玩坏”的艺术家保罗 · 麦卡锡(Paul McCarthy)。他的雕塑作品中——如《白雪公主的小矮人》系列——常常出现遭到损坏、重塑或者充满强烈性暗示的经典迪士尼形象。其长达七小时的史诗级影像《WS》中对白雪公主的亵渎更是将原本美好的童话扭曲到了极致。

保罗·麦卡锡 《白雪公主的小矮人——糊涂蛋#1》, 银色硅胶 , 181.3 ×121.9×121.9cm,2010年

保罗·麦卡锡《白雪公主的小矮人》系列作品

原本为儿童创作的童话故事变成了禁止未成年人观看的限制级影片,这无疑是带有“挑衅”意味的。但 麦卡锡 在意的 不是 作品尺度 ,更不是美感,而是是否能够 借由这些带有纯洁象征的 公众 形象 来对流行文化及无尽的 欲望 进行抨击。

保罗 · 麦卡锡 《WS》, 影像 ,7小时2分49秒 ,2013年

保罗 · 麦卡锡 《WS》,展览现场 ,Park Avenue Armory ,2013年

以童真为创作题材的艺术家想要抓住的是一种只属于孩子的纯真;他们以不具敌意的态度和暧昧的语言与这个世界进行沟通。而童话作为大众对现实世界的美好寄托,却 并不总是“ 甜”的,许多艺术家笔下的童话 不会回避或粉饰 现实的险恶与痛苦。

童真与童话,虽看似有很多共同之处,却总以不同形式呈现于艺术作品中。但 无论是童真还是童话,观者都能通过对自身童年经历的汲取产生共情与共鸣 ,这也驱使着艺术家将两者作为盛放寓意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