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 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如今的局势证明了这句话:

在新型肺炎疫情前,无数人化身勇敢的逆行者,前赴后继奔向前线。

其中最被人们所熟知的,大概就是钟南山院士了。

这位84岁的老人,从疫情爆发的那一天起,就带头冲锋,坚守在最严重的地区。

我们也都习惯了,通过他的话理解疫情进展,根据他的建议应对疫情,只要看到他在,就就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可是你知道吗?

有一个人像钟南山院士一样,73岁高龄仍然活跃在前线, 研究疫苗、建议封城、怒怼谣言......给了我们无限的心安。

她就是李兰娟,一个和病毒赛跑的老太太。

01

昨天一条微博热搜,让人看得格外心疼:李兰娟每天只睡3小时。

过去这段时间里,李兰娟院士和她的团队一起在武汉夜以继日地为抗击疫情而忙碌。

2月2日,她凌晨4点抵达武汉后,吃过早餐就开始开会,和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管理者都要见面,普及对病毒的认识,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已经73岁的老人家不分昼夜,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医院忘我工作。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表示自己“没问题,睡得好,放心好了”,一旁的同事听到后,忍不住戳穿了她:

“你太逞强了,您比我们大那么几十岁呢,工作太忘我了,每天睡3个小时。”

如果不是同事爆料,我们真的不曾得知,李院士一直处于高强度、连轴转的工作模式。

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对于年轻人来说长时间下去都无法坚持,更不用说是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

在同龄人早已颐养天年、享受人生,她却蕴含着无数力量,精神矍铄地在一线工作。

有网友说,除了钟南山,最想看到的名字就是李兰娟,因为她就如同福星一般,每次出现都会带来利好消息。

前天,李兰娟院士团队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 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

(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着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

(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着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李院士团队表示:“这两种药为处方药,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她还介绍, 现在这两种药物已经在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使用,下一步计划用这两种药物替代其他效果欠佳的药物。

这项研究成果,无疑是疫情研究路上的重大突破,预示着我们距离战胜病毒迈近了一大步。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李院士「每天只睡三小时」的努力与付出。

02

有一个词叫做“医者仁心”,从李兰娟院士身上,足以深切体会到这个词的真谛。

很多人不知道,除了医生这个身份,李兰娟还曾有过一个举足轻重的标签——官员。 她曾是浙江省卫生厅厅长。

17年前的春天,“非典”病毒席卷全国,有一天,李兰娟得到消息,杭州疑似出现非典患者。

身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当天晚上就组织医生对患者进行会诊,最终确诊为非典。

患者确诊之后,她没有刻意隐瞒,立刻通知下属整理资料,将具体信息全部公开,在她心中,比起自己的前途,大家的健康更为重要。

当很多人因看到确诊新闻而感到惊讶时,李兰娟又做了更让人震惊的决断:所有与病人接触过的人,全都隔离。

24小时的时间,1000余人被隔离,率先拉响三级疫情监测警报!

在如今看来如此正确的行动,却让她在当时备受非议。

有人质疑她反应过度,没有想过这般大规模的隔离,会对社会造成恐慌;

有人认为她粗暴无情,和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并不一定就会被感染;

有人责备她失了风范,武断、决断的行事作风,没有一个领导该有的样子。

但李兰娟丝毫不在乎。

作为一名医生,她再清楚不过:病毒是那么可怕,生命又是那么脆弱,不谨慎一点怎么行?

完成隔离工作之后,她又积极投入到病毒的研究中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许多省份用激素去治疗病毒,后果是会留下后遗症,而李兰娟则严格控制激素的使用,创造了非典0后遗症的奇迹。

如今看来,正是因为她当时干脆利落的决断,才给了人民最好的保护,让整个浙江没有出现一例二次感染。

那些质疑她乱用权力、不考虑后果的人,被狠狠地打了脸。

2013年,当H7N9病毒在东北肆虐时,又是李兰娟院士率先确认了病毒病原。

根据她的建议,相关部门立即封锁活禽市场,成功控制了病毒扩散。

这个温文尔雅、十分可爱的老太太,看起来没有所谓的「气场」,却屡屡在危机关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肩负起所有的责任。

就是这样一个老人,每每在病毒面前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和病魔作斗争,争分夺秒守护群众。

她娇小的身躯之上,承担着的是数以亿计的希望,用自己的心血打赢了一场场抗疫战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医者仁心,国之栋梁。

03

屡屡带头决策、对抗病毒、保护苍生的李兰娟,深受大家的爱戴和拥护。

可她本人对于所有的称赞和所获得的名号都不在意,她最在乎的始终是「治病救人」。

用她儿子郑杰的话来说就是: “她一直都没有抛弃自己医生的身份。”

李兰娟与医生结缘的故事,还要从73年前开始说起。

和家境显赫又是医学世家的钟南山相比,李兰娟的出身完全是在另一个极端。

1947年9月13日,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市夏履镇夏履桥村,父亲患病,全靠母亲维持家用,家境十分贫寒。

李兰娟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天分,成绩十分优秀。

只是,她所有的优秀都敌不过穷困的现状。

那时的李兰娟虽然只有13岁,但十分懂事,她狠心选择辍学,离开最爱的学堂,为的是减轻母亲的负担。

正当她收拾好东西,准备和老师告别时,老师不舍地问她:“是不是想继续读书?”

李兰娟含着眼泪,坚定又用力地点了点头。

善良的老师不忍心这样一个好苗子被扼杀,于是为她争取到了助学金,在这笔助学金的帮助下,她顺利完成了学业,并以成绩优异被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录取。

然而,李兰娟还没来得及喜悦,又一道困难接踵而至,他们全家上下只有五块钱,连学费都交不起。

这一次又是老师站了出来,不仅免去了她的学费,还发了助学金。

高中毕业后的李兰娟,回到了家乡,主动接触医学,学起了针灸。

那个时候,正值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于是她选择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奔走在山地田野,为老乡们治病。

她不曾接受过专业的医学教育,全部是自学成才。

后来,凭借耐心的态度和见效的药物,李兰娟的名字开始在周边逐渐蔓延。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1970年,她最终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

从那之后,她的名字就被深深地刻在中国医学历史上。

作为一个外行人,我无法判断李兰娟院士所取得的成就,到底有着怎样的价值,背后又付出了怎样的心血。

我只知道,每一个称号,都承载着她对医学最由衷的热爱和贡献: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

那些曾给予过她帮助的老师,不会想到,自己的善良和热心,不仅让一个穷苦家的孩子实现“麻雀变凤凰”,更让国家在日后收获了医学泰斗。

73年前,李兰娟的命运被善意改变,73年后的今天,无数病人的命运因为「李兰娟」改变。

终其一生,她都在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去回馈那些善意,也让更多人的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04

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写道:没有伟大的人格,就没有伟大的人,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李兰娟,73岁高龄,带队支援武汉,全力攻克疫情,每天只睡三个小时......

是她不惜拿生命与病毒赛跑,是她让我们不再恐慌疫情,也是她让死神在我们面前止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尽职尽责、为国为民的英雄,却屡次白白遭受着非议:

有人曲解她的话,到处造谣猫狗等宠物是病毒的传染源;

有人抨击她参加商业活动,说的都是大家已经理解到的疫情信息;

有人查出她是企业家,便怀疑她推荐的药物都是出自她儿子的公司。

实在让人感到恼火、气愤。

不求能歌颂,但求别诋毁,千万别让英雄寒了心。

我们不应该忘记,除夕那天,合家团圆,她义无反顾戴着口罩,踏上未知的征程。

我们不应该忘记,面对咄咄逼人的记者,她立场坚定、态度温和:“新发病人没有了的时候,就可以接触了。”

我们不应该忘记,柔弱和蔼的她,在亿万群众的注视下,铿锵有力地提出“封城”的建议。

我们不应该忘记,在大家盲目疯抢双黄连口服液时,她站出来制止:“没毛病,不要乱吃药!”

若使英雄今长在,巾帼不让须眉颜。

最近在微博上,一个段子很是流行:

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齐聚克难关;

国内捐,海外捐,李兰娟,众捐纷来达通途。

这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正是因为有李兰娟和钟南山这样了不起的医者,有所有奋战在第一线的抗疫人员,我们才能被保护得很好。

他们 踏着坚定的步伐,逆行冲向危险,用自己的身躯和生命,与可怕的病毒抗争,让我们仍然有底气期待和相信明天。

几天前,李兰娟院士曾说“我们离拥有疫苗已经很近了”,我相信,距离战胜疫情也不会太远了。

黑夜之后就是白昼,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我们一定会迎来最为明媚的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