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摘下口罩的原因,不止是病毒。
3月到了,春天的感觉早就按捺不住。虽然疫情还没结束,回暖的气温,街上的人流,拥堵的路况,生活渐渐回到熟悉的模样。
《天天云时间》本周大幕落下。开播时,疫情严峻;收官时,疫情好转。这是最“短命”的节目,也是最温暖的存在。
有曲终人散,也有新的开始。关晓彤出现在横店的复工大军中,却闹出“发热就医”的乌龙,好在一切平安。
李沁的新剧《亲爱的戎装》,最近也复工了。路透里的她,全副武装,戴起口罩时无滤镜的样子,和日前发布的剧照一比,没差。
复工成为常态,诸多不便也开始让人头疼。拥挤密闭的公交,没着落的工作午餐,最愁人的还是全天不能摘口罩。姑且不提断货的尴尬,还有呼吸困难的无奈。本以为适应一下就好,结果,一连串的“口罩综合征”突如其来。莫非,安全的代价只能是没脸见人吗?
什么是“口罩综合征”?
顾名思义,就是因为佩戴口罩引起的一系列不适,主要发生于皮肤和呼吸道。COCO汇总了一下医生的科普以及网友的投稿,常见症状就是痤疮、泛红、瘙痒、压疮压痕以及呼吸道在内的常见症状。
别觉得自己没有过敏体质,“口罩综合征”就会放过你。复工以来,各大医院的皮肤科成了最忙科室。千万不要大意,务必做好预防。
口罩会引起过敏?
“口罩综合征”,有点颠覆三观。印象里,特别是花粉柳絮来袭的三月,佩戴口罩能有效预防过敏,简单有效,怎么如今反倒成了罪魁祸首?
佩戴时间是决定性原因,如果出于日常防护,我们的佩戴时间平均在0.5-1.5小时。疫情当下,这个时间大幅提升到6-8小时,甚至更久。连续佩戴,让口罩覆盖区域的皮肤,长期处在潮湿和不透气的环境中,容易加速油脂分泌,滋生细菌,引起过敏。
如何预防“口罩综合征”?
首先,一定要选对口罩。尽管N95的防护效果最佳,不过,它的密封性是以皮肤压疮作为代价的。看看医护人员的一道道皮肤压痕,一眼便知。所以,透气性绝佳的医用口罩,依旧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购买一次性口罩也有技巧。要选择适合面部大小的型号,像是来自日本的口罩,往往有尺码的区分。太大,影响密封效果;太小,增加压疮发生的概率。头戴式口罩比耳戴式口罩舒适很多,避免耳后皮肤的不适。
预防压疮压痕的方法,很简单。佩戴超2小时,就有出现的风险。你可以每30分钟调整一下口罩的位置,避免压力长处在同一点上,前提是不能影响防护效果。
华山医院皮肤科陈力医生的窍门,是水凝胶眼贴膜。将它贴在容易泛红和出现压痕的颧骨处,加上口罩一小时佩戴后,几乎没有出现以上症状。如果你需要连续工作一天,可以在间隙贴上它,作为舒缓。也可以选择水胶体敷料,可以佩戴一整天,适用于耳后和面部。
相比之下,创可贴虽能有效缓解压痕,但胶布黏过的地方会有明显痕迹。以及,胶布也有引起过敏的风险。
耳后是经常被忽略的地方,其实,它承受了很多压力。清洁保湿涂润肤乳,日常护理别偷懒。
闷痘爆痘怎么办?
已经出现痘痘的话,火神山医院ICU护士左添在Vlog里的建议是,及时消毒清理,避免在口罩湿润,容易滋生细菌的环境下,增加感染风险。
具体操作可以借鉴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刘洁的建议:回家后卸妆清洁,轻度痤疮,选用外用的维甲酸软膏。出现红色丘疹或脓疱,加用外用抗生素软膏,如夫西地酸和莫匹罗星等。
华西医院李利教授分享了舒缓方法:用冷开水或生理盐水纱布3-4层,每2-3小时冷敷一次,每次20分钟。对于接触性皮炎,红肿,痤疮以及压痕,有一定缓解作用。
除了清淡饮食和规律作息的“内调”,一些物理方法能起到缓解。工作间隙,到人少开阔的场所,摘下口罩,让皮肤透透气,增加血液循环。同时,入手没断货的口罩衬垫,它的作用是吸附口罩内的湿气,既可以延长口罩的保护时间,对皮肤也有缓解。
至于皮肤护理,皮肤科医生的建议异口同声:做好清洁,涂抹含芦荟或透明质酸等舒缓作用的保湿产品。特殊时期,一定要给皮肤“做减法”。
小心隐形“口罩综合征”
除了痤疮压疮,一些不起眼的小状况,罪魁祸首也是“口罩综合征”。最近,嘴唇和口周干裂的情况有点多发,除了换季带来的空气湿度变化,还因长期戴口罩造成的饮水不足。多喝水的同时,使用凡士林或润唇膏,切勿舔唇或撕咬干皮,这样只会加重症状。
手部要重点防护,不要用酒精直接喷涂手部消毒,这会加剧皮肤干燥。避免成分中含酸含氯的洗手液,它们会让手部皮肤一夜老十岁。护手霜,护手霜,护手霜……重要的事说三遍。
最后,如果你和COCO一样是鼻炎患者,长期佩戴口罩会有呼吸不畅到快要窒息,以及严重鼻塞的症状。用生理盐水为主要成分的鼻腔喷雾,恢复鼻腔内的体液平衡,稀释排出鼻腔分泌物,畅快呼吸的感觉不要太好。